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5-04-18 17:08
有人认为,人的名字不过是人之称谓的一种符号,对取名问题进行专门研究,似乎没有实际意义,何必小题大作?这种看法有相当的代表性。诚然,取名问题的确是“小题”,倘若以此类推,世界上值得大作的文章委实不多。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大题,但仔细分析一下,这个大题其实是由许多小题汇集而成的,抽掉其中的小题,“中国传统文化”便成了空架子。虽说架子很大,倒是不值一提的。所谓“小题”和“大题”,也只是相对而言,假如有位教师在讲中国文学史时把周树人和鲁迅当成两个人介绍给学生,那么,这所学校的校长绝不会把这个问题视作“小题”。斯大林的特使米高扬在造访中央首脑机关所在地西柏坡时,竟当着的面间毛润之为什么没有来.是不是被清洗掉了?闹了笑话。由于对中国人的姓名不了解、不熟悉而闹笑话的.岂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的外国人?君不闻一位中学生间语文老师屈原姓什么时.这位语文老师略加思索答道:“这还要间,屈原自然姓屈了。”君不见.近年来我国上演的电视剧、出版的书籍(包括工具书),在有关人名问题上,不少也是笑话百出,纸缪迭见。
有一部专门描写东汉时期科学家张衡童年生活的电视剧,剧中人物都以“平子”称呼一垂鬓小儿,真让人费解。把张衡叫成“平子”,并非虚构,《后汉书·张衡传》云“张衡,字平子。”大概是编导者的依据,只是编导者并不懂得“字”的含义和用途。有人说,编导者可能查过《说文解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字,乳也。”“字平子”不就是乳名叫平子吗?这只能是望文生义而演绎出的笑资.不足为信。
如此看来,中国人尤其是古人的名字问题绝非是个小问题。
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同中国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它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我们讨论中国人的名字问题,就是从一个侧面来研究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我们既没有理由把人的名字间题当成一个“小问题”,也没有理由把这个“小间题”置于不顾。坦诚地讲,要研究中国人的名字问题.还必须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全面而透彻的了解,否则,要想弄清中国人的名字间题.只怕也不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名字,但并非人人都知道有关名字的知识。古人除名而外,
为什么还有字、号?名、字、号之间有什么关系?古今知识分子为什么有通用的专名—室名、裔名、笔名?怎样给孩子取一个好名字?人们在取名时都有哪些心理活动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大家感兴趣的.想了解的。学一点有关人名称谓方面的知识,可以帝助我们正确阅读古代典籍和诗文,对于读书、学史、增知、益智,以至于日常工作、生活、社会交际等,都是大有裨益的。
现在的育年人,由于较少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束缚,因而很少因循守旧,他们思想开放、勤奋务实、敢于进取,这是当代育年人的优点,是应当予以肯定的。然而,也正是这个原因,他们对有关人名称谓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以至产生“孟姜女姓孟”、“屈原姓屈“,管孩提时的张衡叫“平子”之类的笑话,很有“补课”之必要。
由此看来,研究人名称谓及其取名心理问题,并非“小题大作”,它既有现实意义,也有理论意义。
人的名字并不是孤立的社会现象,它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续的联系。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探讨取名问题,就是从一个角度来探讨社会文化。不论是古人还是今人的名字,并非仅仅是表示个人的符号,它同时也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名字是社会生活在取名者头脑中反映的结果。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人名,可以使教师们知道取名者在取名时的心态、动机、愿望、情趣等,以便与家长配合,更好地教育培养儿童;研究人的取名,可以了解人出生时的时代特征、风俗惯和历史背景等,以便尊重其民族风俗惯,破除迷信。所以,从心理学的角度去探讨取名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上一篇:企业起名的方法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