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5-12-27 14:49
郡望又称郡号,意思即郡中望族.郡,是我国古代的行政建置名.秦汉时开始实行郡县制,秦始皇统一全国,分天下为36郡,西汉承秦制,增至103郡,此后历代王朝或增或减,唐代以后逐渐废止。秦汉时实行巾央集权制,所设的郡统辖几个到十几个县,作为一个大行政区,由中央朝廷直接委派官吏管辖,称郡守。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年间,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而逐渐固定下来。当时全国各郡中都形成有一些著姓大族,他们家世显赫,累代有人在朝中做官。并享有种种特权,被当地百姓所敬重和仰望。如东汉时汝南郡袁氏家族,4代人中有5人官至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之职,权贵满门;弘农郡杨氏家族则四世三公,显荣一时。又有琅那王氏,从汉代至南朝陈.累计”世数百人为高官,宗族显赫,经久不衰.其他如太原王氏、范阳卢氏、荣阳郑氏、清河崔氏、张氏、汝南周氏、济阳蔡氏、赵郡李氏、领川陈氏、庚氏、阳夏诸谢、河南褚氏、彭城刘氏等,也都是当时的著姓大族.这些豪族世代居住于某郡,不但在地方上有权有势,影响很大,而且在朝中多代有人执掌权柄,往往能够左右朝政,甚至决定的废立。其家族的发样地遂被当作该姓的郡望,该姓也被视作郡姓。
郡姓或郡望在门阀士族统治时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决定士人的社会地位、仕途升迁、婚姻关系等。魏晋时特重门第,朝廷选用官员,不论才能大小,只看出身门第,凡是出身于世家大族者,均可依其籍贯及祖上官位的高低授予官职,久之,就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统治阶层。于是,姓氏以贵贱分等级成为一时之风尚,以致士族间的社会交往和婚姻也要门当户对,否则就会遭到非议一些士族还通过婚烟手段来提高自己的社会地位,像曹魏政权中的司马氏集团,手中握有军政大权,但出身门第一般,司马昭就为司马炎(后为晋武帝)聘娶弘农杨氏之女杨艳为妻,而弘农杨氏是当时著名的高门望族。
隋唐时期,朝廷实行开科取士,任用官员不全凭出身,同时由于许多新兴氏族崛起,朝廷又有意压制旧士族,再加上农民起义的打击,一些旧族大姓逐渐败落。但是.这些故旧大族数百年中形成的巨大社会声望并没有消散,一些家道中落的名门后裔仍然以此为荣.其中若有人流落他乡或挣得一官半职时,与人交往常常自称某郡某某,用家族发样的地望来标明自己的身价,以免遭人轻视。这样,郡望就成为一些人用来标榜自己、抬高声望的资本了,后又演变为人们身份的代名词.这种风气在隋唐时尤为盛行,即使是贵为天子者也不能免俗。如隋文帝杨坚,其祖先数代早已定居于今内蒙古武川镇一带.并与少数民族鲜卑人通婚,杨坚之父杨忠还玻北周赐姓鲜卑贵族姓氏—普六茹氏,他们显然是一支高度鲜卑化了的。但杨坚做了后,仍多方引证,坚称自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力避被视作“胡人”之嫌。唐代大文豪韩愈本是河南孟县人.却自称韩昌黎,因为唐代韩氏著姓在昌黎(今辽宁义县).唐著名诗人杜甫也经常夸耀自己的身世不凡,曾写诗给族弟唐十八云:“与君陶唐后,盛族多其人。圣贤冠史籍,枝派罗源津。……”表明自己与唐十八同出于帝尧陶唐氏之后。他还自号杜陵史、杜少陵、杜陵布衣、少陵野老等,因周代有帝尧之裔在今西安附近的杜原(后名杜陵)建立杜国,其后有杜姓。
与其他大姓一样,朱姓历史上也产生过不少的名门望族,形成了很多闻名天下的郡望。据唐代林宝《元和姓纂》和宋代郑樵《通志·氏族略》记载,在汉唐之间,朱姓在全国共有八大郡望(包括国、县),即沛国、丹阳、永城、吴郡、钱塘、义阳、太康、河南。其中丹阳郡有二:一在今江苏镇江一带;一在今安徽当涂一带.这些郡望,基本上反映了唐代及其以前朱氏有代表性的家族分布和历史演变情况,也是后世朱姓人认祖归宗的主要标志.现将这8个郡望简述如下:
沛国:西汉初年,因沛县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故改栖水郡为沛郡,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滩溪县西北),领县37,辖境相当于今安徽淮河以北、西肥河以东,河南夏邑、永城和江苏的沛县、丰县等地,东汉改为国。汉代末年以后,治所屡有移徙,辖境渐小。东晋复为郡,北齐时废。
沛国历来是绝大多数朱姓人公认的正宗郡望,它形成的时间较早。早在先秦战国时,曹姓邾子国被楚国吞并后,就有朱姓人避居于今江苏、河南、安徽交界地区,但一直默默无闻。直到西汉末年.这一带始有朱姓大族崛起,其开宗始祖是西汉大司马长史朱诩.朱诩之子朱浮,东汉初官至大司空,封新息侯,家门从此荣耀,其后世代为官,显赫无比。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末年的朱禹,为当时反抗宦官集团的名流和首领之一,在汉末党锢之祸中遇害,子孙四散奔逃,其中有一支“避难丹阳”,后来发展成为丹阳朱氏。
丹阳郡: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改娜郡置.治所在今安徽宜城,辖境相当于安徽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天目山脉以西及浙江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北地区。三国吴移治今南京,后辖境渐小。隋开皇九年(589年)废。
丹阳朱氏出自沛国朱氏,尊东汉司隶校尉朱禹为始祖。朱禹遇害后,子孙逃到丹阳避难,后代散居于今南京、镇江及安徽南部山区,后发展成为东南巨族。在唐朝.有襄州司马朱伯道,他的后代有多人入朝为官,家族繁盛。另外。朱禹的弟弟朱卓的后裔.于西晋末年徙居江南,其中有朱龄石、朱超石兄弟,为东晋名将.另为丹阳朱氏一支。
吴郡:楚汉之际分会稽郡置,汉武帝以后废.东汉永建四年(公元129年)复置,治所在今苏州市。辖境包括今江苏、上海长江以南,浙江长兴、吴兴、天目山以东及建德以下的钱塘江两岸地区。隋开皇年间废.
吴郡朱氏尊汉功臣都昌侯朱轮为始祖.著名人物有西汉会稽太守朱买臣,东汉太尉朱偶及其子朱桓等。唐代名臣朱子奢,官谏议大夫,为苏州人。
钱塘郡:南朝陈置郡,治所在今浙江杭州市,隋朝废郡为县。
钱塘朱氏出自平陵朱氏,以汉槐里侯朱云的第八代孙朱宾为开基始祖。朱宾为后汉光禄勋,始居钱塘。他的后代有朱异,南朝梁时以中领军之职执掌朝政,也是当时著名的学者。
永城(谁郡):东汉建安末年分沛郡置谁郡,治所在今安徽毫县.辖境包括今安徽的灵壁、蒙城、太和及河南的鹿邑、永城等地。隋初废。大业及唐天宝、至德时又曾改毫州为谁郡。
永城朱氏系沛国朱氏的分支。著名人物是唐武则天时的宰相朱敬则。另外,朱敬则的长兄朱仁轨,曾官任太子洗马,后辞官归隐,以孝友闻名天下,人称“孝友先生.”
义阳郡:三国魏文帝置郡,治所在今湖北枣阳东南,不久废。西晋复置国,治所在今河南新野县。东晋末年改为郡,移治平阳(今河南信阳市).南朝宋辖境相当于今河南信阳市、罗山县和桐柏县东部及湖北应山、大悟、随县的部分地区.
义阳朱氏出自南阳朱氏,为汉晋旧族。名人有东汉冀州刺史、尚书朱穆,东晋豫州刺史朱序等.
太康县:秦置阳夏县,隋朝改名为太康,今属河南周口地区。
太康朱氏为南阳朱氏的分支,尊东汉朱佑少子朱岑为始祖。唐代有驾部郎中朱前疑。
河南郡:汉初改秦三川郡置河南郡,治所在今洛阳市东北。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泊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以北的原阳县。隋初废。
河南朱氏出自古代少数民族,是由北魏鲜卑贵族渴浊浑氏、可朱浑氏改姓而来。名人有北魏散骑长侍朱长生、东陵郡开国公朱瑞等。
从上述朱姓八大郡望可以看出,朱姓早期家族的发展和发迹主要集中在江南的吴郡和江北的河南、安徽、江苏三省交界处的沛国一带。早在西汉时,吴郡、沛国已有朱姓大族兴起,东汉时.又有南阳朱氏的分支太康朱氏和义阳朱氏异军突起,形成新的望族。汉代以后,中华朱姓主要是在江南发展,魏晋时的丹阳、钱塘朱氏兴盛,反映了这一发展趋势。隋唐以来,朱氏旧族普遍衰败,虽有唐代永城朱氏的复兴,但也仅是昙花一现;此后又有幽州朱沈、朱滔兄弟称雄一时,很快便消声匿迹了。所以唐宋以后的姓氏书在记载朱姓郡望时,只记2个,即沛国、吴郡.而对其他6个只字不提。宋代郑樵弓通态·氏族略》记朱姓八大望族时则明确指出,他们是“显于汉唐之间”。这也说明在唐宋时期朱氏旧族多已衰落无闻了。
在朱姓历史上形成的8个郡望中,影响最大的是沛国.沛国朱氏自汉代兴起之后,经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世代兴盛不衰,又衍生出丹阳、永城等分支夭族,故被后世绝大多数朱姓视为正宗和主源所在。其次是吴郡,吴郡朱氏形成的时间较早,汉武帝时己有会稽太守朱买臣知名于世,东汉时又有朱俏家族再度兴起,其后裔世代在江南繁衍,发展迅速.到魏晋六朝时,他们与沛国朱氏的江南分支共同发展成为东南昊姓四大姓(朱、张、顾、陆)之首,形成了朱姓“族望冠东南”的天下巨族大姓局面.时至今日,我国东南各地的朱姓人口仍然居多.在江苏省朱姓位居第一,这与他在历史上家族的兴旺发展不无关联。
上一篇:朱姓人在海外的分布情况
下一篇:朱姓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