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admin 发表日期:2016-01-03 12:07
在中国姓氏历史文化中,与堂号密切相关的还有堂联。堂联又称宗联,是每个姓氏宗族独家专用的对联,一般书写在该姓宗祠的门柱上或家中堂屋的祖宗神位两边,其内容也是取材于本族历史名人的典型事迹和道德文章。因为堂联多出于本族名家之手,又有彰扬祖德、激励后人的意义,故有一定的思想性和文艺欣赏价值。现将朱姓最常见的专用堂联列举于下:
“婺源著氏,徽国流芳”
这是一幅纪念和颂扬朱熹的堂联。姿源、徽国均指朱熹家族的祖籍所在地—安徽婺源县。
“玉海千寻,探遍五经之秘;书楼万卷,博搜二西之奇”
此联上句讲的是南朝梁名臣朱异,下句讲的是宋初衡阳人朱昂.他们都是当时著名学者。史称朱异“遍览五经,尤明礼易”.被召入宫为梁武帝讲学,深受赏识,从而步入仕途.朱昂少时酷好读书,苦学不倦,当时有个叫朱遵度的人.学识渊博,号称“朱万卷”,朱昂则被人称作“小万卷”。
“汉室忠臣旌折槛,理学心源忆考亭”
此联上句是赞美西汉名臣朱云.朱云性格耿直,不避权贵.汉成帝时他上书称:“愿借上方剑,斩奸臣张禹。”成帝大怒,欲之。朱云攀折殿栏,不肯走.并大叫道:“我能跟从龙逢、比干同游地下,心愿足矣!”成帝感其直,于是赦免了他,又下诏不准修复殿上的断槛,“以族直臣”。下句是为纪念宋代理学大师朱熹而作。朱熹晚年定居于建阳考亭,并在考亭筑精舍讲学,直到去世,因此被称为“朱考亭”、“考亭先生”.其讲学处又名“考亭书院”。
“桐乡自昔称贤宰,槐里于今著直臣”
前句是颂扬西汉舒县桐乡(今属安徽庐江)人朱邑的。朱邑初为桐乡音夫,是个乡中小吏,因办事廉平,举贤良,升任北海郡太守。又因政绩卓著调入朝中任大司农。他居官正直廉明,做了不少好事,深受吏民爱戴.死后归葬桐乡,乡民为之起家立祠,岁时祀祭不断。后句是称述朱云,朱云曾任槐里县令,死后追封槐里侯。
“云台著绩,秘阁流徽;鹅湖世泽,鹿洞家声”
这幅堂联是颂扬朱氏先贤的文治武功。前句指东汉开国元勋朱佑.朱佑与刘秀是同乡,少年为友,后随刘秀打天下立大功,封鬲侯。刘秀去世后,其子汉明帝追忆功臣,命人在南宫云台图绘功臣遗像,共得二十八将,珍藏于秘阁中,其中有朱佑。后句里的“鹅湖”、“鹿洞”均系朱熹治学事迹.“鹅湖世泽”出自历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南宋理学家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持论不同.淳熙二年(1175年)四月,浙江金华著名学者吕祖谦前往福建崇安访间朱熹。10天后吕祖谦回浙江,朱熹一路送他到信州鹅湖寺(今江西铅山境),这里是当地名胜.吕祖谦因既与朱熹交善,又和抚州金溪陆九渊、陆九龄相知,就趁鹅湖小住的机会,邀请陆氏兄弟来鹅湖会面。朱熹与陆氏兄弟在鹅湖相见后,一起展开学术讨论,双方各抒己见,辩论了数天,虽然见解不能一致,但却交流了心声,增加了了解和友谊。这场讨论史称“鹅湖之会”.后人为纪念这一段史实,特在鹅湖建立书院。
“鹿洞家声”是指朱熹创办白鹿洞书院的业绩。南宋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出任南康(今江西星子县)军守,管理地方行政,在庐山脚下访得白鹿书院遗址,奏报朝廷,重建院宇,招收学生,亲自讲学,并聘请著名学者陆九渊等来此讲学,一时从学者如云,白鹿书院声名大振。朱熹还亲自为书院制定了学规,对后来的封建教育产生巨大影响.明清时各地书院学堂,大都沿用朱子学规。为纪念此事,朱氏堂联中遂有“鹿洞家声”之句.
除上述外,朱姓专用堂联还有很多。如浙江余姚四明朱氏宗联为:“迁居曾忆旧池台,趁风月一场苏城梦到;盐业更兼诸种作,看烟波半岸海国生涯”;湖北应城朱氏堂宗联为:“姿文仪武古今名家振衰宇,治世安民吾族帝王垂青史”等等,也都各有特色。
总之,朱姓专用堂联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采,它们不仅是颂扬本族先贤的功德业绩,还能反映出一些朱姓家族的渊源演变、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因此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同时,由于这些堂联经历代流传和名家加工,寓历史典故于文中,语言对仗工整,典雅凝重,又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和欣赏价值。
上一篇:朱姓堂号
下一篇:朱姓家谱的修撰和收藏情况